織工馬南傳-喬治•艾略特


出版社:立村文化,作者:喬治.艾略特,譯者:馬漁,出版日期:2011/11/08

P.S 本文經 Readmoo 編輯( Wolf ) 修改潤飾之後,刊登於Readmoo 平台

喬治•艾略特的<<織工馬南傳>>是一本講信仰的失去與獲得,愛的救贖,以及打開心房走入人群的小說。<<織工馬南傳>>讀起來沒有什麼負擔,一頁接一頁很快就唸完了,簡單易懂的情節很容易讓人覺得它好像沒什了不起的,就是一則福音道德啟示,好人有好報,壞人自食惡果的常見公式。不過細細回味之後才發現,小說中講了很多東西,必須用心去體會那些字句想傳遞的意義,才不會因為它的樸實而忽略它的內涵。


在十九世紀初,英國一位織工馬南因為被好友背叛,而失去對神的信仰和對人的信心,他離開家鄉到拉威羅村。馬南刻意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,不和村民來往,每天只知道不斷地工作賺錢,用賺來的金幣填滿內心的空洞。村民們覺得馬南是一個外來者,和他們格格不入,他們都認為馬南既神秘又可怕。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多年,直到有一天,馬南的金幣遭竊,逼迫他離開原本封閉的世界和外在接觸,然後一個從天而降的金髮小女孩(艾比)取代金幣在馬南心中的位置。因為這樣的機緣安排,馬南重新找回自己的信仰和希望,他對小女孩的愛把他從過去的痛苦中䆁放,他得到了重生。

在被朋友背叛之前,馬南擁有堅定的宗教信仰,但在他需要神的幫助時,神並沒有顯示祂的力量和正義,所以馬南對神感到失望。他不瞭解的是,神並不以神蹟來獲得人的信仰,祂的行事作為是奧秘的( God works in mysterious ways ) ,祂的安排或許在當下我們是無法明白的。就拿馬南來說,他狂熱的宗教信仰使他認為上帝的意義是「趨凶避邪」是「必蒙救恩」,宗教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,一切的行動結果都會有直接且立即的處罰或報酬。所以當他蒙受不白之冤,上帝卻沒有証實他的清白時,他的信仰便崩潰了。後來當艾比走入了他的生命中,使他感到幸福,他才明白命運安排自有祂的道理存在,是好是壞,公平與否,不到最後是看不出來的,時間到了,我們才會知道祂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。就像多莉在小說中提到的,就算你不明白事物的道理,但這並不妨礙道理的存在。(p248) (註一)如果馬南沒有被背叛,他或許就會娶一個根本不愛他的女人,相信一個偽君子,那麼被謀財害命的可能是他。要不是馬南的錢被偷,他不會得到一個女兒,不會和人建立真實的感情和關係,那他就會抱著對人性的失望孤獨終老。

另外<<織工馬南傳>>也讓我對個體和群體的關係有一番理解。馬南選擇離群索居,他不想和他人接觸,只想抱著非人的金幣過日子,他把對親密關係的渴望移轉到物質上,金幣就是他的朋友和家人。但馬南對金幣的愛變成了一種強烈的慾望,他就好像電影<<魔戒>>裡的咕嚕,每天抱著金幣嘴裡唸唸有詞,慾望使馬南迷失自我,失去靈魂。但人終究無法當一座孤島,不管要或不要,自願或非自願,群體和公眾生活總會以某些方式和私我的個體產生互動和連結。對馬南來說走出他的小世界當然是好的,因為他的生活方式其實不是一種保有自我的手段,或是對公領域的反抗,而是逃避,逃避真正該面對的心結;他的逃避也使自己被孤立,被排除在群體和生活之外。作者艾略特讓馬南體會到,人要懂得互助互惠,真心對人付出,才有可能得到幸福,個人和群體是無法切割的。

另外要來講講<<織工馬南傳>>裡的道德觀,就是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若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。聽起來很老套,但其實艾略特表現的手法卻挺高明的,最好的例子就是高弗瑞的結局。高弗瑞其實不算一個大壞人,可是他的懦弱使他降低對自己的要求,在法律上他或許是無罪的,但在道德上他絕對不是純潔無暇的。對艾略特來說,道德標準是不容妥協的,如果妥協,那麼就不可能期待人生會有個美好的結果,所以高弗瑞也只能將就自己無後的下場,因為是他自己把幸福往外推,送走的幸福就不再是他可以強求回來的。

艾略特巧妙的把高弗瑞和馬南兩個人的命運捆綁在一起,一開始我還在想小說明明叫做<<織工馬南傳>>,寫那麼多別人的事幹嘛?或來才知道原來艾略特是要藉著高弗瑞把馬南帶進人群之中,並把兩人做個對比,讓讀者看清楚外表看似體面的上層階級,未必比一般平民百姓來的高貴或懂得自持。他們可能是虛假做作的一群,慷慨善良行為的背後動機,搞不好是為了想贖罪想彌補自己犯下的錯。艾比最後的選擇告訴了讀者,生活的富裕不代表心靈的富足,小人物粗茶淡飯的日子同樣也可以使人感到快樂,每個人自有自己衡量幸福的標準。或許社會的階級真的有高低之分,但幸福卻是不分貴賤的。

註一:作者:喬治•艾略特(2011):織工馬南傳。新北巿:立村文化

Quotation

1. 我們不也常會重複一些無謂的小動作或聲音,以排遣寂寞的時刻或冗長的等待,直到重複本身變成一種需要和習慣嗎?(p32)

2. 安全感通常來自習慣而非信念,因此,巨變雖然下了警示,安全感仍然存在。(p58)

3. 人一旦迷戀上某些事物,便會被這些事物雕塑成同樣的形象。(p60)

留言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