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看的方式-約翰•伯格


出版社:麥田,作者:約翰.伯格,譯者:吳莉君,出版日期:2010/08/05

觀看的方式朗讀片段


約翰•伯格所著的<<觀看的方式>>喚起觀者的警覺性,要我們在接受視覺訊息時留意到背後所傳遞的真正意義,並且思考我們可能被植入或暗示了何種意識形態。影像是種人為的再現,藝術也可透過有意識的操作來鞏固少數人的特權。統治者故意把藝術神秘化,變得晦澀難解,只求喚起一知半解的文化教訓或傳遞道德寓意,更有甚者,是贊助者擁有物及資產的展示。作者以油畫的例子來闡述財產與藝術的關係,油畫的傳統被視為是富裕的指標和文化的權威,只有少數的傑出作品能和傳統語言進行對抗。在近代,油畫的傳統功能由廣告延續,廣告操弄焦慮,引發「觀眾-購買者」的恐懼,一種一無所有就是一無所是的恐懼。為了要獲得讓人羨慕的能力(即魅力)則必須透過購買和消費。廣告宣揚的是一種白日夢,試圖用「想要」的感覺取代所有其他的感覺,藉由傳遞錯誤的價值觀,讓人分不清什麼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。

全書共七章,其中三章只有圖像,另外四章則分別描述影像和觀看方式、女性的影像、油畫以及廣告。各章重點整理如下:

第一章
影像是一種挑選過後的再現,是再造或複製的景象,我們對影像的感知和欣賞取決於我們的觀看方式,而我們的知識和信仰影響了我們如何觀看。影像可以讓我們置身在歷史之中,但因為過去的藝術神秘化,我們被抽離了原本屬於我們的歷史。藝術神秘化是為了合理統治階級的角色,讓原本昭然若揭的事變得模糊不清,逃避真正關鍵的問題。

因為影像能夠複製,使得原作成為獨一無二的物品-稀少而昂貴,它的市場價格反應其精神價值,而精神價值只能用巫術或宗教語言來詮釋,因此神秘化的過程又啟動了,「藝術成果」被包裹在純屬虛假的宗教氛圍中,把藝術作品當成聖人遺物來展示。

真正的問題是:該由誰來掌握過去藝術的意義?是那些可以將藝術應用在實際生活中的人,還是那群把藝術當作遺物研究的文化菁英。

假如當初是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影像語言,我們將可利用影像把言語無法形容的感受表達得更精確。不只是個人經驗,還有歷史經驗:即試圖讓我們的生命產生意義的那種經驗,試圖去了解歷史以便讓我們成為積極行動者的那種經驗。

第三章
我們的文化把「理想中」的觀看者假定為男性,而女性則成為視覺的對象,被觀看的景觀。油畫中的女性裸體是一種符號,代表她臣服於主人的情感與要求,為了激起性慾及取悅觀者。

裸體不同於赤裸,裸體總是依循慣例-而其慣例的權威來源,是某種藝術傳統。必須把赤裸的身體當成觀賞的物品,它才會成為裸體。裸體被當成像是物品來展示,刺激觀者把它當成物品使用。

第五章
在十七世紀,熱愛藝術之人是指聘請畫家為他們畫畫的人,他們是贊助者,因他們所贊助而完成的作品遵循著一種油畫的傳統,此傳統往往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利益服務。

油畫傳統:買下畫作即買下它所再現的物品模樣,畫作要呈現出金錢可以買到的東西多麼令人渴望,視覺的渴望則表現在它的觸感上,以可觸摸的真實感來取悅主人的感官。它要印證畫作主人的財富與生活習尚,又能將他們的所作所為理想化。

有一群傑出的藝術家試圖與油畫傳統對抗,他們是一生不斷掙扎的人:跟物質環境掙扎、跟沒有知音掙扎、跟自己掙扎。他們必須拋棄舊有的觀看方式和習慣,他們做別人無法預見的事情。

第七章
上述油畫的傳統被現代的廣告延續下來。廣告是消費社會的文化,一種象徵符號,它把所有希望聚在一起、同質化、簡單化,做出許諾,但美好的未來卻永遠沒有到達的一天。廣告使我們對目前生活方式萌生不滿,利用焦慮促使觀者去購買更多東西來改變自己或生活,廣告提供購買者一種自我影像,影像中的他因為購買了廣告推銷的產品而變得充滿魅力。

廣告只認同購買力,金錢是能力的表徵,花錢的能力就是生活的能力,它將消費轉化為民主的替代品,掩飾和補償社會中的不民主現象,以每個人都可以消費同樣的產品-消費平等來取代政治平等和民主。

廣告傳達的訊息是:消費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,讓現實中的自己與理想中的自己合而為一,我們不再需要以行動或生活經驗架起的橋樑來彌合兩者的縫隙。大眾被灌輸錯誤的標準,他們所嚮往的並非是真正重要的東西。

相關閱讀


<<盲目>>-薩拉馬戈

<<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>>-華特•班雅明

留言

相關文章